“北中醫博物館是立體直觀的教科書,形象生動的大講堂,新生入學的**課,來賓參觀的**站。”工作三十余載,館長盧穎不斷感受到變化,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中醫越來越熱,近年來到博物館參觀的人也越來越多,**初是中小學生及社區老年人偏多,后來各種社會群體和年輕人也不斷增加。”
適應變化,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在逐漸增強。針對社區居民,博物館開展了“藥食同源話健康”“藥膳與養生膏滋”“保健灸及傳統艾條的制作”等健康養生課堂,每年走進社區開展10余次活動。針對中小學生,則設計了“我是小神農,中藥我來嘗”等更富有趣味性的科普活動。
“博物館在開展科普教育時,要圍繞中醫藥文化價值進行。”盧穎認為,“只有參與、體驗、互動,人們對中醫藥的了解才會深入。中醫藥博物館是人們了解中醫藥的理想陣地和載體——看得見,摸得著,有實在感。”
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
做好館藏保護,科普更形象
本報記者 劉以晴
撬開封層,灌入液體,封上瓶口……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內,陳列展覽部助理館員樊湘澤正在忙活。他面前是一株泡在罐子里的北柴胡植株,葉子瘦窄青翠,上**黃色小花。“這是4年前的標本了,得定期補點保持液。你看,它像不像剛摘下來的?”輕輕擦拭著罐子,樊湘澤不無驕傲。
2013年9月,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正式開館,現今館藏中醫藥文物3381件,中藥標本近萬件,其中不乏人參、紫杉、牦牛骨等特色珍稀中藥材。
如何做好展示與保護?以往植物標本多用蠟液封存,樊湘澤指了指一旁的柴胡蠟液標本,成品和夾在書里的葉子有相似之處,形狀扁平,脫水薄脆。“受植物性狀、制作技法等因素影響,有些幾十年的老標本,突然掉了個角,這種損失是不可逆的。”樊湘澤說。
浸泡標本,能更好保留藥材的原色原貌,適合參觀,也便于保存。2016年,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開始自行研究浸漬技術,醋酸銅、硫酸銅、冰醋酸……工作人員一起下“笨功夫”,以克為單位調整試劑,一分鐘、一分鐘計算比較操作時間。為了不浪費中草藥,起初,大家撿樹葉做實驗。“一會兒這個藍了,一會兒那個灰了又黑了,啥色兒都有。”樊湘澤笑著說,大家苦中作樂,經常互相鼓勁。